最近在社区遇到两位老人,71岁的王大爷是某国企退休技术员,退休金从2016年的3200元涨到现在的5100元。
每天晨练后去菜市场,总要买条活鱼改善伙食,而住在同小区的李阿姨,年轻时在纺织厂做临时工,现在每月领218元城乡居民养老金,每天凌晨四点就推着小车去早市卖菜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公布的养老金调整方案: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涨幅3.8%,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同步调整,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仅提高20元。
当我们在讨论养老金涨幅时,可能忽略了一个残酷事实:不同退休群体间的养老金差距,正随着时间推移越拉越大。
01
被数字掩盖的"隐性双轨制"
2014年启动的养老金并轨改革,看似打破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"双轨制",实则留下了巨大的历史欠账。
我翻看过某省社保局的数据: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从2010年的1782元涨到2023年的3560元,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同期从3200元跃升至5800元。
而城乡居民群体,在北方某农业大县,近10万60岁以上老人中,82%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不足200元。
这些老人年轻时交过公粮、修过水库,现在却连基础病常用药都舍不得买。
02
缴费贡献与待遇回报严重倒挂
认识一位在建筑工地干了20年的陈师傅,每月缴纳养老保险872元,退休后每月领到2480元。
而某事业单位退休的刘处长,在职时每月个人缴费仅需缴纳工资基数的8%,退休后却能拿到6800元。
这种缴费与待遇的倒挂,本质上是用当代年轻人的缴费,填补历史形成的待遇差距。
03
公平调整的三个关键切口
真正实现公平调整需要突破三个关口:
1. 破除"身份决定待遇"的隐性规则。
比如试点职业年金补缴政策,允许企业职工补缴2014年前的职业年金,补缴人员养老金将有大幅度提升。
2. 建立城乡居民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。
浙江省2022年开始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,预计到2025年最低标准能突破400元/月。
3. 重构养老金计发公式。
深圳正在探索的"工龄系数+缴费指数+地区调节金"模式,让建筑工人、环卫工等群体在同等缴费情况下,养老金涨幅比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高出1.2个百分点。
04
等待领取养老金的新生代
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,我看到条扎心评论:"90后可能是最惨的一代,既要给父辈补养老金的窟窿,又要给自己存养老钱。"
这句话背后是冰冷的现实: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已从2000年的72%降至2022年的44%。
这意味着如果现在月薪1万的白领,退休后可能只能拿到4400元养老金,这还是建立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。
或许真正的公平,不在于简单的数字涨幅,而在于建立能穿越经济周期的分配机制。
就像上海试点的"养老金储备池",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%作为战略储备金,确保在经济下行周期也能维持3%以上的保底涨幅。